上海金融報
前不久,知名藝人——前偶像男團“可米小子”安鈞璨因肝癌復發去世,32歲的生命就此劃上句點,讓其親友及粉絲悲痛不已。此事在坊間引起熱議,除了安鈞璨正處事業上升期,卻遭病魔“”的事實令人惋惜,重大疾病近年愈加呈現的年輕化趨勢,也使更多人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重疾險。
衛生部公布的數據顯示,人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高達72%,從近30年的數據看,惡性腫瘤等重疾發病率在全球以年均3%—5%的速度遞增。另據相關資料顯示,目前我國有高血壓患者1.8億,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2.5億,高血脂癥患者9000萬,煙民3.5億,肥胖癥患者逾7000萬。0-64歲之間,每死亡4人就有一人是癌癥患者。
與此同時,因惡化、工作及生活壓力加重,重疾的發生有向低齡化靠攏趨勢。從有關健康的“預警”類報道來看,如有患者年僅28歲就得胃癌,不得不做了胃全切手術。又如有患者30歲就腦出血癱瘓在床,只能靠60歲的老母親照顧起居飲食,此類現象不得不引起重視。況且,一旦重疾,高額醫療費用不容小覷。根據衛生部的數據,重疾的人均醫療支出一般達到人均衛生費用的十幾倍,甚至幾十倍,不僅給病患造成心理負擔,通常還會使其在財務上陷入困境,即便對很多中產家庭而言,也是極重的財務壓力。由此,未雨綢繆,及早投保重疾險,才是應對未知風險的有效措施。
所謂重疾險,指以特定重大疾病,如惡性腫瘤、心肌梗死、腦溢血等為保險對象,當被保險人患有上述疾病時,由保險公司就其所花醫療費用給予適當補償的商業保險。它的理賠原則是“一經確診即可賠付”,換句話說,只要被保險人確診的疾病符合重疾險合同條款中的保障對象,一般只要按合同有必要的確診依據,即可向險企申請理賠,而不需任何去申請“事后報銷”,也不存在類似醫保異地就診報銷的問題,既減輕個人的醫療支出負擔,也為患者的家庭撐起一把傘。
來看一則事例。2011年5月,穆先生在某人壽保險公司購買了一款附加重疾險的兩全保險。今年5月10日,他突感胸痛入院治療,經診斷為急性下壁、后壁心肌梗死,并伴有高血壓2級,極高危。住院6天后,病情有所好轉,醫生他盡快進行支架手術。由于穆先生的生活并不寬裕,手術費將是不小的開支。如何解決治療費用?6月8日,穆先生聯系了保險公司,后者立即啟動理賠程序,當天就將4萬元重疾險理賠款轉入其賬戶。穆先生不禁想起,當初投保時,營銷員勸了半天他才同意附加重疾險,沒想到每年交納308元附加重疾的保費,關鍵時刻為自己換回治病錢,可謂解了燃眉之急。
當然,市場上重疾險產品種類繁多,該“怎么買”呢?這個問題讓不少消費者撓頭。對此,保險業內人士表示,重疾險主要有消費型和儲蓄型兩種,消費者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。這兩者主要區別在于交費方式及保險期限,其中,消費型重疾險能用較少的保費獲得較高保障,同時交費期限長,若保障至65歲,交費也應延至65歲。而儲蓄型重疾險是每期交費固定,交費期完后仍有保障,如30歲投保交費至50歲,這之后不需交費,一直擁有保障,但缺點是前期相同的保障,保費卻相對較高。
相比儲蓄型,消費型重疾險具有重保障的特性,且價格實惠。以某險企一款保障額度30萬元的重疾險為例,儲蓄型保險組合每年保費3803元,而消費型保險組合每年保費剛過1000元,兩者相差近3倍。因此,對20歲到30歲,年紀尚輕、事業處于成長期,需要高保額的中青年人群來說,消費型重疾險是比較理想的選擇。
不過,人一旦過了40歲,身體素質開始下降,消費型重疾險的保費提升速度非?,而儲蓄型重疾險的保費提高比例幾乎不動。因此,相比消費型重疾險,儲蓄型重疾險在保費方面占很大優勢。若需長期、持續地獲得重疾保障,從保費角度長遠考慮,儲蓄型險種可能更經濟。更重要的是,大部分險企對55歲以上人群停售重疾險,保障會出現空檔。所以,在家庭經濟負擔變輕時,消費者要考慮添加儲蓄型產品,保障年限能拓寬到65歲甚至更高。
另值得一提的是,近兩年,從淘寶網店店主、公
司起重白領,到花季女主
播、基金經理,常有
正值青壯年者因事業
競爭壓力增大,過度
疲勞而猝死的新聞見
諸報端,令人唏噓。
但在諸多事例中,都
出現意外險無法對投
保該類產品的保單受
益人進行理賠的情況。
就此,保險業內人士
提醒,消費者不妨配
置額外給付型重疾險,
以防止發生類似憾事。
據了解,額外給付型重疾險的保險責任包括重疾和死亡、高殘,其特點是有確定的期(通常為30天、60天等),若被保險人在此期間死亡或殘疾,險企將給付保險金。比如,被保險人在發病1小時內猝死,盡管死因可能屬于重疾險的重大疾病類別,但發病1小時內死亡不符合額外給付型重疾險的期條件,因此不能賠付重疾保險金,可如果產品包含了死亡責任,那么一旦被保險人猝死,保險公司就將給付死亡保險金。
關鍵詞: